请永远永远不为孩子感到焦虑

来源 | “ 夏林的人生系统课”微信公众号

本文共2900字,阅读约需10分钟

作者 | 夏林shining

武汉大学哲学硕士

开学已一个多月,学习的进度似乎还没有跟上。看自己的工作,想要做的好像怎么都做不完,待完成的事项几乎可以列出一个清单。

对时间的感受也潜伏在这里。一天过去,忽然一周过去,然后便是一个月过去。

当下的行动轨迹,要么结为成果、要么走向虚无——

如何不在时间流逝却一无所获的体验里感到焦虑?

“狂心不歇”于是和时间赛跑

我们总想让时间成为朋友,即期待在某段时间里能有更多的收获——旅游时,见到更多的风景;翻一本书,能理解更多的内容;逛商场,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。

生活在一个足够丰富的社会里的人们,渴望拥有更丰富的体验、更高质量的生活。

物质匮乏时,一个喜爱杯子的人可能一生也就收藏几套杯子,拿起来时特别珍惜,要仔细地观看杯子的纹路、在不同光线里呈现出的质感。当下的丰富则可以让每个喜欢杯子的人不断接触更多的杯子,那份珍摄的心消失了,杯子也成为了架子上的普通风景。

小时候因为书籍匮乏,我总是将一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,写得极好的地方不仅细读多遍,还将好句摘录下来;一个月能有一本新书可看,便是极为欢喜的事情。而现在,读书APP里收藏了数百本书籍,书架上的书堆了灰尘,当拥有了如此多的书时,我却很难有一而再再而三品味某段描写的心境了。

总有更丰富的可能,我们便无法停留在当下;看似选择众多,其实只有一个——拥有更多。而想要实现更多,战略只能是“快速奔跑”。

想要逛完一整条街,所以在每家店铺的停留时间最好不超过10分钟;想要看完10本书,所以每本书的阅读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天;想要赶紧看完一部电视剧,所以一定要加速播放,或者直接拖动进度条;想要看更多信息,所以每一条信息还来不及细看就已滑向下一条……

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,风景飞快地从身边略过,我们逛完了整条街,终于逛到最后一家店铺时,发现时间来不及了,于是只能惊呼一声“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!”

结束了开学的匆匆,又将开启假期的匆匆。开学孩子一天六门课程,放假又开启作业模式。每一门都想要学好,因此只能更加用力奔跑。

焦虑感从此诞生,为了更多而进行的奔跑,永不停歇,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学校。

疲惫感也由此产生。一方面是出于想要更多,心中总有新的欲望产生;另一方面生活已被放入了加速带,身体跟着操劳,无法停止。

停下狂奔步入治愈的“心流”

想要时间变慢一点,想要单纯享受某一段时间,即进入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“心流”时间。

“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,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。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,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。”

心流时间让一切变得缓慢。当我们沉浸在某事或者某物的观赏中时,会不自主地忘记时间,并从心底升起无可替代的欢乐。

写作时,如果写作者只是专注地想要通过写作理解心中的某个问题,期盼找到一个答案时,写作的过程其实相当美妙。随着文字渐渐在电脑或者纸张上出现,自己的思路慢慢清晰;当文章结束的时候,脑海中的疑虑得以解答,心中想要倾诉的欲望得以完成。

如果文字相对准确,语句还算流畅,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好文章。然而,如果一位写作者在面对一片空白的时候,心里想到的是别人的点赞数,或者一些其他的考量,写作过程必然带着焦虑,文章的完成过程,也成了一份不得已的工作。

陪伴小猫玩耍的时候,如果能抱起小猫,用手指轻柔地抚摸小猫柔软的毛发,让小猫在怀里舒适地躺着,并发出乖巧的“喵喵”声,这时的陪伴者,会有一种被治愈的感受,此刻如此美好,怀里的小猫也如此美好。但如果陪伴者想要调教这只小猫,让它变得更加乖顺时,小猫给人带来的体验也许就要大打折扣。

心流时间摒弃了更多的可能,而只专注当下的这种可能。想让时间变慢,想要感受到放松,前提是不再赶路,而是住下来。

人类的主动性,是敢于跳脱出加速状态

加速时间想要“更多”, 心流时间想要“ 满足 ” 。

似乎很难两全。要么奔向更多,永不满足地向前奔跑;要么满足当下,放弃更远的远方。

无论是对于成人、还是孩子,似乎都难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。

孩子的学业要求永远在那里:语文老师期待孩子记住每个学过的字,数学老师期待孩子有灵活的数学思维,体育老师、音乐老师……每位老师眼里都住着一位“更好的学生”。

成人也是如此,无论是单位工作人士,还是在家的自由职业者,或者永远在路上的旅行者,都有“业绩”的要求。一份工作完成了还有下一份,一篇文章写完了还有下一篇,一场直播结束后还有下一场……工作永远不会结束。

现在我们拥有,是一种“丰富的贫乏”。前方有无数的可能、后面有无数的可能,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各种可能性,我们的内心也在思考其他可能性的存在——

无数的可能给我们带来了想象力,从而在赶往前方和更远的前方与更更远的前方里,不敢停留。我们的贫乏是可以望得见的忙碌、望得见的奔波,望得见的永不停歇、永不满足。

人人身上都安装了一个隐形的“加速器”,每天清早起床后,选择按下这个加速键的人,是我们自己。这是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每个人身上不能承受的重量。

如果加速注定是我们的日常状态,那么作为人类的主动性,则体现在敢于偶尔跳脱出来。

比如选择一样爱好,它是一种长期流动的爱。不管是一个茶杯还是一本书,一种美食或者一座山,当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能够选择缓一缓时,我们便进入到这份爱里。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老朋友,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其相逢。

在相逢的时候,我们可以脱掉身上的加速器,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当下的美好里。

茶杯上特色的花纹,书里的某个画面或者某段文字,蛋糕送入口中的柔软与甜蜜,登山时路边的树林清风或者鸟鸣,拍子遇上羽毛球的声音和羽毛球在空中划过的痕迹。我们从“更多”的追求里跳出来,将自己放入这一刻的感受里。

虽然一直在教育系统里努力,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但对我更为重要也更为长久的事情是阅读。在与书一次又一次的相遇里,我逐渐成为自己。阅读,是我对这个世界按下的暂停键,也是我全身心沉浸的美好。

求学、工作,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给自己加速,但总有一样东西,能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。

我的枕边有一套书,是孩子两岁多时我给她买的绘本《十四只老鼠》系列,当我感到精疲力尽或者心中不安时,我会翻开它们,寻找里面的一朵花,看其中的房子细节。当我一次又一次地翻开这个绘本时,我开始减速,开始忘掉自己在“更多”里的不足,并感受到了快乐。

作为父母,我对孩子的期许——

作为母亲,我当然期待孩子能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。

但与此同时,我也希望她能拥有自己的“心流时间”,在这段时间里,她能寻到自己的喜爱,并一次又一次与其重逢。

我知道——

世俗的推动能给予更多的机会,“加速时间”如同大海的潮,无可避免,力量汹涌。

我也知道——

命运若要开出鲜花,根,永远在心流时间里。

自我要长出喜悦,根,永远在可以停下观看的地方。

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~

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

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

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

请关注并星标“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↓ ↓ ↓